李伟《解放日报》:上海制造业如何重获产业优势

发布者:应用经济研究所发布时间:2016-11-25浏览次数:13

摘要:新形势下,上海开始重新关注和认识制造业在后工业化阶段服务型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定位。根据“十三五”规划中确立的目标,制造业比重保持在25%左右,对上海而言,不仅仅是要形成2000亿元的新增长,而是要以25%的中高端制造业,确立上海在国内外产业发展格局中的竞争制高点,支撑服务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

 

   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说明,后工业化阶段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增长。上海也应当走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但是,单纯依靠我们自身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尚难以支撑服务业增长,还需要为国内其他地区和国际市场提供大规模的生产性服务。而这与上海的制造业能级密切相关。只有高端制造在产业链分工中确立一定的主导权后,我们才能通过产业链分工,形成服务业输出优势。

  上海在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中实现快速发展,强化了后工业化阶段高端制造对服务业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充分发挥要素优势,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实现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上海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等初级要素成本、商务成本上升,土地等环境要素约束强化,中低端制造业发展优势减弱,制造业逐渐向其他区域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仍然占据高端领域和环节,上海也尚未形成产业分工中的主导权,这些导致上海服务业缺乏对制造环节的影响力、引领力。

  在尚未形成高端制造优势和服务业输出优势的情况下,从上海转移出去的中低端制造业,将与发达国家掌控的高端环节和服务业形成纵向的产业分工,上海在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面临重大挑战。如果不能在转型升级中形成中高端制造优势,确立在产业分工中的主导权,支撑服务业输出优势,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将面临极大限制。

  上海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工业化阶段差异,决定了上海高端制造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这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区域间工业化发展阶段差异较大。包括重庆、武汉等城市在内的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制造业发展空间巨大。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些地区同样需要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升级。在这一进程中,上海需要以中高端制造业发展助推服务业输出优势形成,并积极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生产性服务。

 

  五大转变助推升级

 

  “十三五”期间,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词是“重构”。

  重构一:从重点产业领域主导产业升级,向融合型产业形态模式创新主导产业升级转变。

  坦率地讲,“十二五”以来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实现预期的增长支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趋势改变了产业升级的方向路径,跨产业领域和产业链环节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产业升级的主导方向逐步从高端产业领域和产业链环节为主导,转变为跨产业领域和跨产业链环节的融合集成。

  特别是,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互联网广泛融入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新形势下,上海需要改变传统的产业升级方向路径,加快发展车联网、网络视听、智慧医疗、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移动互联网、网络社区等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以产业形态模式创新引领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的改造提升,实现融合型产业升级。

 

  重构二:从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升级,向创新创业型产业生态引领产业升级转变。

  以重大项目为带动是上海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上海石化、宝钢和上海大众等项目,到20世纪90年代微电子、汽车、石化和精品钢材四大基地建设,再到21世纪前10年的重大装备、航空产业、核电产业、航天产业、海洋工程等,上海长期以来都把重点项目带动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但从目前来看,上海制造业领域的重大项目在减少,而且带动作用在减弱。

  新形势下,上海需要形成以产业生态培育为主导的产业升级新模式,从技术环境、信息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和服务平台支撑等方面,培育有利于产业形态和模式创新的产业生态,构建有效促进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逐步形成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衔接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

 

  重构三:从技术成果产业化为主导的产业升级路径,向集成、协同、开放的平台型创新体系带动产业升级转变。

  例如,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仅形成了新兴技术的重要突破,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新的路径模式。一是集成式智能化创新。苹果系列产品、特斯拉电动汽车、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等,都是集成式智能化创新重要范例。上海需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发展方向,推动以技术组合为基础的集成式智能化创新模式。二是协同创新。增材制造(3D 打印)、虚拟仿真、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发展,使技术创新从单点突破向群体创新演进。上海需要改变依赖于单个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等活动,推动大学、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其他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联合,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开放式平台创新。上海需要构建消费者参与创新的开放型网络化创新平台,注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设计,集聚共享创新要素与资源,等等。

 

  重构四:从产品为中心的产业组织方式,向用户为中心的跨界融合型产业组织转变。

  上海创新转型中的产业组织方式,已不仅仅是大中小企业规模结构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产权所有制结构。新的产业组织方式中不仅包括企业主体,同时包括跨领域、跨行业的产业联盟及技术联盟创新主体。其中,龙头企业联合打造的创新应用平台,互联网企业的第三方创新服务平台,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和众创空间示范平台等,都是重要的产业升级主体。它们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支撑着以用户为中心的跨界融合型产业组织发展。

 

  重构五:从适应性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向主动参与产业分工重构转变。

  目前,依靠适应性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已经难以实现中高端产业升级。理由包括;一方面,发达国家主导的产业分工体系,对后发国家的产业升级限制加强; 另一方面,制高点战略中的上海产业升级,已经不是沿着产业链的高端升级,而是要在新的产业分工体系重构中确立主导权,在新的产业秩序中形成话语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战略调整的重点就是把握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趋势,重构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制高点,实现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进而推动产业竞争制高点从原来的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领域主导以及产业链高端环节主导,向工业互联网的参考架构和标准体系转变。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联盟和德国工业4.0平台升级版,都充分体现了这种转变。   

    上海要在新的产业分工制高点形成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确立影响力,应当学习借鉴美国、德国的经验和模式。我们要在国内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方案,明确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路径,在组织开展关键资源管理平台和关键技术试验验证平台建设等方面先行一步。同时,主动参与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及标准和规范、技术研发、数据安全、人才培养、法律框架及其他需求等主题建设,有序推进与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平台、德国工业4.0平台升级版合作对接,在新的制高点重构中逐步形成话语权和影响力。

 

来源:20161122   《解放日报》思想周刊·新论